May 28, 2016

檢查vs輻射 電腦掃描輻射量最高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 27-05-2016


放射性檢查越趨普遍,最常聽到的包括照X光、電腦掃描、超聲波、磁力共振及正電子掃描等,這類檢查的輻射副作用惹人關注。放射科醫生指出,X光、正電子掃描及電腦掃描檢查會產生輻射,當中X光及正電子掃描的輻射量很低,超聲波及磁力共振則不含輻射,惟前者數據不夠全面客觀,後者則未必適用於所有身體狀況。

本港最常見的放射性檢查是照X光肺片,包含在常規的身體檢查內。中文大學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教授及系主任余俊豪表示,照肺所用的X光劑量極少,因肺內主要是空氣,低劑量已能清晰看到肺部是否有積水及腫瘤。不過,因X光只能看到平面影像,故除肺部檢查或創傷性骨折經常使用X光外,其他病症已甚少採用。

電腦掃描則能提供立體影像,X光看不到的軟組織,電腦掃描則能分析到骨骼、軟組織及血管等,惟輻射量是一眾放射性檢查中最高,是X光肺片的100倍。余指,人體會累積輻射,過量會增加患上腫瘤及白血病的風險,所以部份需經常覆診的病人,考慮到輻射問題,醫生會選擇用電腦掃描斷症,之後則以輻射量較低的X光跟進康復進度。 

有癌症病人擔心經常進行電腦掃描,輻射量會影響腫瘤,對檢查卻步。余指,一般檢查用的劑量不會引致白血病,也較治療所用的輻射量低,只有部份器官如乳腺對輻射較敏感,但在承受大量輻射後也要10多年時間才會出現腫瘤。

超聲波及磁力共振則不含輻射,余指,超聲波主要依靠醫生經驗及知識,捕捉檢查時的影像,不夠客觀,一旦看漏眼,誤診也難以發現,現時只會用在一些不難偵測的病症,包括觀察主動脈瘤及肝臟大型腫瘤的治療進度。

磁力共振檢查則在分析神經組織及脊椎神經最為細緻,但檢查時間較長。余稱,病人一般需靜止不動約20分鐘,若是檢查心臟及腦神經時,或要用不同制式收集數據,需時可達半小時或以上。部份在呼吸時會郁動的器官如肺及肝臟,病人在檢查時需要閉氣,便多採用只需數秒檢查時間的電腦掃描。此外,磁力共振需使用顯影劑,對顯影劑過敏及腎功能不佳者不宜使用;體內有金屬物件如心臟起駁器等,也會影響儀器的電磁,令影像有偏差。病人在檢查時也需在狹窄管道內進行,患幽閉恐懼症者也未必能接受檢查。

磁力共振收費較電腦掃描等高昂,因儀器需要大件磁鐵,檢查時間也長,故成本較高,但要數最貴的放射性檢查則屬正電子掃描,主要用作探測腫瘤。余指,病人在檢查前需在靜脈注射類似葡萄糖的同位素放射性藥物,因癌症細胞新陳代謝較高,會較正常細胞吸收更多藥物,呈現出較高的同位素輻射量,從而分辨出良性及惡性腫瘤。

正電子掃描輻射量較電腦掃描低,但大多要配合電腦掃描同時使用,才能具體監察腫瘤治療及復發情度,「就算輻射量係高,都係值得」。若要減低輻射量,本港也有結合磁力共振的正電子掃描儀器,但現時只有養和醫院有此服務。


============================

醫療輻射暴露

(資料來源:長庚紀念醫院

一般醫學輻射檢查利用可以穿透人體的輻射線,將身體內部的生理訊息,組織結構,或是核醫藥物追蹤劑位置,傳遞到身體外,由醫用掃描設備接受分析,來了解病患體內的病理狀況。上述過程不可避免的,病患將接受到一定的輻射暴露,這就是所謂的醫療輻射暴露。一般而言,一次醫學輻射檢查的輻射劑量可能落在 0.01 毫西弗 (一般胸腔X光檢查) 到 30 毫西弗 (X光透視檢查) 之間,這約為人一年的背景輻射劑量。病患接受這樣低背景輻射劑量的醫療檢查,很難評估是否會對身體造成什麼傷害。美國醫學物理學會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hysicists in Medicine) 甚至建議,當單次醫療劑量暴露在 50 毫西弗 以下,或是短期多次醫療放射暴露累積劑量在 100 毫西弗 以下時,該風險可能太低以致無法被評估,或是不存在風險。相反的,藉由醫學輻射檢查所獲得的生理或是病例數據,卻是評估病患治療方針或是劑量的重要依據,對病患而言,有其必要性。


核醫檢查輻射暴露

醫學輻射檢查的輻射來源,大致可區分為體外輻射線穿透,以及體內注射放射藥物所致。

1. 體外輻射線穿透檢查,就是我們熟知的腹部X光電腦斷層或是胸腔X光檢查,醫師利用可穿透身體的X光放射線,來評估病患身體斷層結構,以了解腫瘤病灶大小、或是器官結構是否正常,這類的檢查X光暴露時間通常很短。

2. 體內注射放射藥物 則是核子醫學常用的方式,檢查透過注射可以追蹤病灶的核醫放射藥物,該藥物會累積在病灶所在位置,放出短半衰期的放射線,由體外的掃描設備接收分析,讓醫師評估病患身體內有無異常的病灶,由於不同放射藥物的半衰期 (發出放射線數量減為一半所需要的時間) 不同,使得病患接受輻射暴露的時間長短也不同。一般核醫放射藥物在檢查當天幾乎代謝完畢,隔天身上的輻射劑量幾乎可以忽略。

3. 這兩種檢查以不同的原理探究病患體內的生理資訊,會對病患造成一定的輻射暴露劑量,但醫師也得憑藉這些醫學輻射檢查的結果來決定對病患最佳的醫療作業,有其必要性。

其中,穿透式的X光檢查的輻射來源,主要來自X光機短時間產生的穿透身體的輻射線,而核醫檢查的輻射劑量,則來自注入病患體內的放射藥物所發出的短半衰期輻射線,可以想見核醫檢查的輻射暴露的時間較X光檢查長許多,但是相對的,核醫放射藥物在單位時間內的輻射劑量卻遠遠低於一般穿透式的X光檢查,所以核醫放射藥物對病患所造成的總輻射劑量,與穿透式的X光檢查差異不大。如前言所述,個別醫學輻射檢查的總劑量,一般都若在一年背景輻射範圍內,病患無須太過擔心。

以正子電腦斷層掃描為例,單一正子掃描來自放射藥物 F-18 FDG 的輻射劑量約為 4~8 毫西弗 [1,2,3 ],正子掃描通常會在搭配全身低劑量電腦斷層以評估更正確的放射藥物累積數量,以及用來確定放射藥物聚集在病灶的位置。而這種全身電腦斷層掃瞄 (CT) 的輻射劑量,一般低於 5 毫西弗 [2],使得正子電腦斷層掃描總檢查劑量介於 6.35~9.48 毫西弗之間 [3]。(PS: 資料隨科技進步可能降低 updated on 2009-05-13)

醫療放射劑量比較:


不同的檢查會帶給受檢者不同的放射線劑量,而劑量停留在身體裡的時間也不相同,一般而言,電腦斷層約造成受檢者劑量約10~30 毫西弗,所有劑量在檢查當時幾分鐘的時間一次給足!相對的,核子醫學檢查病患需接受放射同位素追蹤劑的注射,該藥物的初始放射劑量不高,但是會停留在身體一段時間,以利用追蹤劑的特性標定特殊分子,在經由核醫掃描儀的偵測,找出病灶所在…其中,正子掃描 的初始劑量較高,但是停留在身體的時間最短!相對的,心臟掃描 、 發炎掃描 的初始劑量最低,但停留在身體的時間較長。骨骼掃描、以及 甲狀腺掃描 則介於兩者之中。

總體而言,各種不同醫學檢查對受檢者所造成的總劑量都差不多,約 5~30 毫西弗。多在可以接受的劑量範圍,受檢者無須太擔心!個別檢查的相關輻射風險也可以參考下列網頁說明。